涓滴意念汇成河

在任何关系中,为什么一定不能自证清白?

zahui 于 2022-05-29 发布

  在生活中,大家有没有一种冲突的感觉:就是自己很恐惧,但又特别渴望和某人交流。这个人可能是你的伴侣、父母、领导这类很重要的人。当我们放慢自己的思维,我们会明显的感觉到,自己的缺点被对方刻意的放大了。甚至对方在故意激发我们的负面情绪,并且指责是我们自己敏感多疑了。这种情况,大家一定要警惕,因为我们很可能已经陷入到了精神虐待当中。此刻千万不要去试图“自证清白”。

  相信大家都看过《让子弹飞》,里面就有一个精神虐待的经典案例。就是县长的儿子老六只吃了一碗凉粉,恶毒的黄四郎污名化老六,说老六吃了两碗,但是只给了一碗的钱。旁边看热闹的飞猴还给到老六压力,老六内化了大家的污蔑,为了自证清白,活生生的剖开了自己的肚皮。听完这个故事,你的感觉是不是特别熟悉,其实我们越证明越被动。

  当我们努力证明自己的时候,就已经亲手把主导权交给了别人,页陷入到了对方精心设计的杀猪盘当中,其实自我证明的底层逻辑就是讨好。这种讨好会让你变成关系的供养者,实际上你也不是在证明自己,而是在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。这对你来说本来就死不公平的。我的老师曾经说过,如果你放弃了自己的个性和价值,去打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,你吸引来的,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。真正能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自信的样子,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好的样子。当我们越是去掉了证明自己的需求感,就越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
以上内容来自B站-向阳聊心里。有感触所以记录了下来,方便文字回顾。


需要继续了解的:


讨好型人格
服务型人格
煤气灯效应
煤气灯效应的解决方法


煤气灯效应:


煤气灯效应,又称煤气灯探戈、煤气灯操纵,是指对受害者施加的情感虐待和操控,让受害者逐渐丧失自尊,产生自我怀疑,无法逃脱。煤气灯效应描述的是一种心理操控手段,受害者深受施害者操控,以至于怀疑自己的记忆、感知或理智。
煤气灯效应概念最早起源于1938年的话剧《煤气灯》,被首次关注是来自于20世纪初期的根据话剧剧本的改编版电影《煤气灯下》。2007年,心理学家罗宾·斯特恩(Robin Stern)结合20年的临床经验出版了《煤气灯效应:远离情感暴力和操纵狂》。该书出版之后,煤气灯效应被广泛地运用于心理学(尤其是临床心理学)学科领域。后不断延伸扩展到哲学、政治学(政治评论)等学科领域。

怎么应对煤气灯效应,《煤气灯效应》和《警惕你身边的隐形攻击者》也为我们提供了几点应对方法。

设定底线

首先,要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。两人在一起时,可以一起设定一些规则(比如不能对你不尊重地辱骂,吵架时不能一走了之等),明确且坦诚地告诉对方想让对方遵守哪些承诺,当然,也要坚持履行自己的责任。
接着,必须坚持自己设下的底线。这种坚持很重要,因为妥协一次,就会有后面的无数次。

找到你的“空中乘务员”

如果你察觉到自己似乎陷入了“煤气灯操纵”,可以试试这种补救方法:“向你的‘空中乘务员’寻求意见”。在飞机上,我们可以从空乘的行为判断飞机的颠簸是短暂的气流不稳,还是严重空难的开始。
同样,在生活中,我们的空中乘务员可以帮我们看清伴侣只是经历了糟糕的一天,还是在延续惯有的精神虐待。
当开始怀疑自己对现实的认知时,我们的“空中乘务员“——朋友、家人甚至是心理治疗师,可以帮我们做出更精准的评估。

结束关系

最后,遇到这种情感控制,第一时间察觉、及时脱离比什么都强。
有很多人被希望“绑架”,希望对方有所改变。但是,我们必须根据现实做出决定,而不是把决定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希望之上。
想通了这一点,便是踏出了通往自由的第一步。

结束一段关系,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。但请记住一点:我们都是有价值、值得被爱的人,完全不需要别人给自己下定义。

惊人的“煤气灯效应”:认清自己,胜过取悦别人

冲上热搜的“煤气灯效应”:感情里的精神控制,到底有多可怕?